网站首页
富津鱼庄
鱼种介绍
新闻资讯
生态鱼庄
联系我们

“跑”上健康绿道!宁波探索淡水养殖全域治理

来源: 本站原创      2020-12-24 17:37:20
字号: T| T

随着“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”创建工作不久前验收通过,余姚成为宁波首个、全省首批“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”。而在密密麻麻的验收指标中,养殖尾水直排是“新晋”的一票否决项。

水产养殖产生大量尾水,尾水直排容易造成污染,尾水治理是养殖业绿色发展绕不开的功课。

在宁波这个水产养殖大市,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.21万公顷,养殖尾水量大面广。而与集中在海洋沿岸的海水养殖不同,宁波0.93万公顷的淡水养殖塘深入村庄腹地,连着河湖水系,系着村舍民居,尾水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环境。但是,淡水养殖又是不少村民的致富路,规模小、分布广,尾水治理难度更大,这是全省各地普遍遇到的难题。


去年起,宁波在淡水养殖塘相对集中的余姚破题全域治尾水,全力探索星罗棋布、类型纷杂的淡水养殖塘如何实现尾水治理全覆盖,推动淡水养殖绿色发展。经过摸索他们创新出一套“跑道”治理法,仅余姚就已完成1.48万亩的养殖尾水“零排放”。

“跑”上一圈 尾水净化成清水

冬意渐浓,余姚市阳明街道姚驾桥村的杰鑫淡水养殖场有一口鱼塘已清完塘,开始撒上石灰消毒。每隔三五年,这几口养着青鱼、草鱼等近10种淡水鱼的养殖塘,都要把水放干,清塘抓鱼,这清排出来的就是养殖尾水。“与往年不同,今年,我们这里清塘的尾水已全部装进新挖的尾水处理池里。”养殖场负责人魏金孟边说,边指了指养殖塘东北侧一块蓄满水的人工池。

魏金孟的养殖场,离杭州湾南岸只有12公里,以前,鱼塘的养殖尾水跟周边的鱼塘虾塘一样,都是直接排入附近河道汇入东海的。直到去年底,余姚专门成立渔业健康养殖尾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,制定《余姚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方案》,推开全域养殖尾水治理工程,他的120亩养殖场建起了尾水处理池。


新建的尾水处理池目测有七八亩左右,分割成3个区块,依次立着沉淀池、曝气池、净化池的牌子,每个区块之间都隔着一道砖块石子砌的、内填充陶料的过滤坝。尾水直接从养殖塘抽到沉淀池,沉淀淤泥等杂物后再经过滤坝流向曝气池增氧,最后流到净化池,依靠种植的生物浮岛等,完成水质生态净化。

“这就像一条‘跑道’,给了尾水空间和时间去自我净化,‘跑’上一圈出来就变成透亮的清水了。”魏金孟口中的“跑道式”净化,正是余姚淡水养殖尾水处理的核心模式。

跟全省各地一样,淡水养殖塘是几亩田的“小本生意”。在余姚,面积超过30亩的养殖塘只有112家,更多的是千家万户种养结合的小塘,因而要撬动老百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真正实现全域治理“一个不落”,必须考量的是经济实用。“所以,我们在制订方案时,跟很多地方的高科技治水不同,采用的是更简便的以池治水,因地制宜,并且针对全市所有养殖主体,逐一走访排查,挨个给出行之有效的尾水治理意见。”余姚市农业农村局养殖业发展和管理科科长李岳潮说道。

魏金孟算过一笔经济账,他刚建的这个7.5亩的人工池总共花了13万元,政府配套鼓励建池,以每亩1000元的建设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,并按建设标准的80%给予财政补贴,每亩补贴最高达到800元,这意味着,他自己只花了几万元。

掌管养殖场多年,魏金孟很清楚这一带养殖尾水的体量。虽说,他的养殖塘因为超低密度养殖,1亩鱼塘尾水产量不到1000斤,只有一般养殖户的十分之一,水体相对来说还干净,但毕竟是120亩的水塘水量,若要保证尾水百分之百达标,绿色无公害,他也是心虚的。“现在好了,净化后的尾水指标比河水还要好!等开春,这些水就会抽回到养殖塘里重新利用,真正做到了‘零排放’。”魏金孟说。

“借道”治水 为少数散户找出路

河姆渡镇小泾浦村村民钱亮的12亩甲鱼养殖塘本是茭白田,周边成片的5亩、10亩的茭白田,也全都像他一样套养了甲鱼。

农田套养水产,是全省淡水养殖产业搞了十几年的生态模式,各地大量的淡水养殖场都是5亩到15亩这样的中小规模,仅余姚河姆渡镇甲鱼养殖就有160多家,总面积近2000亩,其中15亩以上的养殖户只有9家。这些“散户”塘挨着塘、田连着田,给淡水养殖绿色发展带来大难题:一方面遍地散户,尾水的“跑冒滴漏”变得防不胜防;另一方面,若每户建处理池,养殖塘面积甚至都没有人工池大,资源浪费不说,也没有更多空间可以容纳。

河姆渡镇农办水产养殖技术指导员胡俊峰就不止一次勘察钱亮的12亩甲鱼养殖塘,平时水只有10公分的深度,尾水并不会排出去,只有到了汛期,雨量过多,才有少量排放的需求,而以前,这部分“少量的尾水”正是养殖尾水直排中最难监管的一部分。

余姚破题的关键就在于因地转换,为这些“少数”找出路。去年以来,余姚对“散户”们进行了量身改造,每一个养殖塘规划利用周边区域,形成自然的三级处理池,堵牢“散户”养殖尾水的跑漏通道。

钱亮借用到了周边的一块藕田和连通其间的田渠,经简单的改造、打通,尾水在其间跑动,自然沉淀,田渠里的天然水草、植物则帮助水体净化。

“尾水有了出路,再也不用偷排水,不过,没想到,养殖压力一下子变大了,每一步都得严格按生态标准来!”钱亮历数着这些“多”出来的规范:每亩塘甲鱼放养不得超过100只,不能滥用药,不要喂食冰鲜饲料,以免沉积腐烂影响水质……他说,如果不按标准来,养殖塘水质检测达不到标准,他们的尾水就不能借道。

而对于钱亮来说,最在意的是,不能借道导致尾水直排所带来的一系列“连锁”反应。比如,河姆渡镇打造了名气响当当的甲鱼销售商标“河姆渡”,原则上养殖户们共享使用,但养殖尾水直排是这使用权的“一票否决项”。“没有这个商标加持,按普通甲鱼卖,价格很难卖起来。”钱亮说。

今年,余姚还引入“区块链”技术,不仅将养殖塘联网,为了控制密度保持水质,塘里的甲鱼等水产还配上了二维码,比如一亩甲鱼塘只按标准配100只码,超密度养殖产品就不能得到认可。

“虽然平时我们一直在提生态养殖方法,培训会、学习会开了无数次,但仍有养殖户做不到位,或者懒得做到位,关键在于没有牵动养殖户最根本的利益。”胡俊峰深有感触。牵一发而动全身,这正是余姚养殖尾水治理的精妙之处,它让治水成为一种淡水养殖产业绿色转型的强劲推手。

一招借道治尾水为突破点,余姚催动养殖业绿意更浓,数据显示,今年,余姚各级养殖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%以上。

打“清水牌” 提升产业竞争力

在余姚“军列甲鱼养殖场”,沿着蜿蜒的木质廊桥一直走,不远处一大块池塘绿植浮岛葱翠,水中鱼光粼粼,惹人垂钓,另一边,增氧机制造出喷泉,瓦砾组成的坝体有着自然的美感。而“贡献”这派田园风光的正是养殖场的尾水处理池,现在,它是整个养殖场最吸睛的地方。
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